两支军队谁更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引申一下,可以放大到讨论中原军队和草原军队的战斗力孰强孰弱。如果仅以个人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显:清初努尔哈赤的军队如果和朱元璋的军队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毫无疑问是朱元璋的军队会获胜。为何会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摆事实讲道理。
架空讨论两支军队的强弱,一要看军队的规模大小,二要看大体战绩和战斗经过,三要看面对同一个对手时两支军队的表现。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这三点朱元璋手下的明军,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军队的规模大小
按照明朝洪武二十一年的记载,当时的明朝军队共有京营、九边、沿海三种正规军,其中京营有48个卫,总兵力28万;九边共170个卫,总兵力超过百万;沿海则有54个卫,总兵力大约40万。三部正规军加起来,总兵力超过180万!这仅仅是正规军,如果算上每一个县的乡兵、民兵和可以随时调配的少数民族武装,这个数字将会接近300万!这个数字已经极为恐怖了。
展开剩余80%可能有朋友会说,这是明朝洪武年间鼎盛时期的兵力,而不是朱元璋方兴未艾时期的兵力。那么我们将视线拉回到鄱阳湖大战之前。那时候中国南方被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家瓜分,谁都没有成气候。但是在鄱阳湖大战时,据记载朱元璋光参战的兵力就达到了20万!如果算上各地驻守的士兵,他的总兵力,我认为应该在25万左右,不会再少!
而放眼清初之时呢?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兵力长期不足万人。后来创建了八旗制度,兵力有所增加,但是到了萨尔浒之战时,兵力也不过是五六万。后来通过经略东北,控制的人数有所增加,再加上蒙八旗、汉八旗的人数,总兵力也不过是十三万左右。即使后来清军入关时,兵力也不会超过20万。中国广袤的大地,其实都是原来的明军倒戈之后,替满清打下来的。所以在兵力的总数上,朱元璋在困难时期都比努尔哈赤鼎盛时期要多,所以优势相当明显。
战绩和战斗经过
元朝末年,朱元璋以一个乞丐的身份,从滁州、濠州起家,地盘从一州之地到整个中国,乃至河西走廊,其成就有目共睹。而努尔哈赤终其一生,甚至搭上了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连东北关外地区都没有全部拿下,始终难以摘掉身上掳掠的标签。若不是后来明朝内乱,他们也不会有机会统一中国。所以从战绩上来看,朱元璋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
而具体的战斗表现,朱元璋手下的明军仍然可圈可点。朱元璋的军事生涯经历了江南小三国时期、北伐蒙元时期和追击蒙元时期,每次和敌人对垒几乎都是硬碰硬,很少投机取巧。这就要求他和他手下的将领有着极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可以随时抓住战机,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他们还有超强的抗压能力,不会轻易溃败。所以朱元璋一生,能打出几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而反观努尔哈赤,他的胜利很大程度依赖对手的错误,而不是硬碰硬的对垒。萨尔浒之战,是由于辽东经略杨镐自己透露了行动计划,才让努尔哈赤有机会将明军各个击破;松锦大战,也是因为吴三桂莫名其妙地逃跑,引起明朝军队自身的混乱,才让他有机可乘。剩下的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城市攻防战,则是大量地使用间谍,发展汉奸,在关键时刻发挥战场之外的作用,才让明军大败亏输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八旗军在野战时,如果对战兵力相当的明军时,往往可以取胜。但是,如果明军的人数太多,或者出动的是关宁铁骑那样的精锐,八旗军也不敢硬顶。所以在战场表现方面,努尔哈赤的清军仍然不是朱元璋部队的对手。
最后,就是面对同一对手时,两支部队的表现
按理说,两支相隔将近三百年的武装力量不好寻找同样的对手。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明军和清军,还真就都和同一支军队动过手,那就是曾经横扫东亚的蒙古部队。
对战蒙古军队,朱元璋可谓战绩彪炳,几乎是在摧枯拉朽。早在江南时期,他就和以大将蛮子海牙为首的元朝官兵作战,并且能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打回了草原。之后用了五年的时间,接连两次北伐,把蒙元彻底打成了草原上的散兵游勇!在此之后,朱元璋又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分别收拾分散在各地的元朝势力,战绩骄人。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在实力上的优势太明显了。
但是看努尔哈赤,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位女真的军事奇才,面对单一的蒙古部族都打得很费劲。与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建州女真接壤的,有蒙古的科尔沁部,两者曾经数次征战,努尔哈赤败多胜少,最后不得不用联姻的方式才最终解决问题;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林丹汗,手中只控制着察哈尔部一部,但仍然可以和努尔哈赤和其子皇太极周旋,直到最后蒙古各部族内部矛盾凸显才被击败;对于蒙古的土默特部、准噶尔部等强悍部族,努尔哈赤更是无力统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如果将蒙古当做战斗力的参照物,努尔哈赤仍然会输给朱元璋。
当然,历史已经远去,隔着三百年的军队自然无法在战场上见胜负。我们后学分析来分析去,不过是臆想和推演,不能当做定论。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咱们可以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谢谢。
发布于:天津市